翻阅古越州——“浦北探秘”之二

www.bianguan.net 2015-1-18 10:43:24 习俗/名人专栏客服:小黄16108382

2010年9月24日,浦北县北通镇社根村傩舞队在表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傩舞。邓昌平 摄

浦北,总给人以惊奇;
浦北,总给人以精彩。

登高文昌塔,极目古越州。山河与海洋的伟力碰撞,造化出巍峨的六万山脉和沿海丘陵地带,历史变迁中一个名字在这片土地上被叫响,越州浦北,带着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并存共荣的特色历史文化走进我们的视野。

千年来朝代更迭,越州浦北在历史演变中一次次涅槃升华,变的是归属和辖地,不变的是自古形成的人文底蕴。特殊的地缘优势、积累的厚重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赋予千年古越州鲜活生命力,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是浦北过去赖以生存、今天得以崛起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文化。”在北部湾开放开发的东风席卷浦北之际,重新探索古越州文化在现代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地灵人杰  千年越州

古老的越州,历史悠久,地灵人杰。

早在1万多至2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与剑齿虎等猛兽一搏高下。秦皇汉武、隋唐、南宋及至近现代,马援、陈伯绍、狄青、苏东坡、李自成、洪秀全、李宗仁、蔡廷锴等前赴后继,在浦北意兴湍飞,挥斥方遒。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汉代羊角纽钟、唐代铜钟、越州古城、旧州唐城遗址等为数众多的历史遗迹、文物屡现于世人。近年来对浦北的考古发现,进一步印证了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向现代的演进历程。

谈浦北文化,绕不开距今1500多年的古越州,这座来历神奇的古城为浦北文化抹上一道灵秀之气。据《南齐书》记载:南朝宋西江督护陈伯绍“见二青牛惊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处云:此地当有奇祥。启立为越州”,因此越州城又名“青牛城”。据两广考古学者实地考究和史料研究证实,古越州州址就在今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仰天窝。

从《浦北县志》中得知,凿山为门的越州城依山傍水,气势恢宏。如今登高放眼,古城轮廓仍依稀可辨,有香翰屏故居、越州天湖、廉州古城(合浦郡遗址)等比邻相伴,人文自然景观协调融洽。

离越州古城不远,是始建于两汉合浦郡城的港口泉水镇旧州古渡,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启程,珍贵的丝绸、珍珠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销往各国。地域优势为浦北带来了商贾云集、贸易火爆的繁盛景象,繁荣的商业又造就了浦北人务实、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和创新趋时、好学向上的文化机制。越州浦北成为中国与海外文化的交汇区,各种文化在这里生长共荣,融合出多元杂糅、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人文精神,成为浦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多元文化 勃然兴发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如果说秀丽的自然景观构成浦北的外在美,多元的文化体系则折射了越州的内在美,越州文化美在天然、美在蓬勃的生命力。

马江之畔,青山环绕,文昌塔高耸山峰之巅。文气氤氲的文昌塔对文人学子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眼看端庄典雅的文昌塔已近在咫尺,忽闻风中传来阵阵悦耳歌声,伴随着文昌塔风铃脆响,格外动听。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文昌塔前,两个年轻女孩正在歌舞,歌声清脆,舞姿曼妙。
询问得知,她们是在浦北一职校就读的学生。观光兴浓,即兴起舞。

“真不错!”精彩表演得到了游客们的阵阵掌声。
“我们家乡的男人也会跳舞。”女孩家乡就在北通镇,那是个客家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

每到农历八月,浦北秋高气爽,北通镇和白石水、张黄、大成、龙门等乡镇的山坡上,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锣鼓喧天,男人们头戴面具,身穿戏服,手持兵器,踏着乐曲的拍子,在草地上扭动身躯。开坛、扯大红,跳三师、拜四帅、舞五雷……神秘莫测的面具、动人心魄的乐曲、伴随尖叫的掌声,这就是“傩舞”,村民俗称“跳岭头”。

傩舞源远流长,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它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传承着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是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文艺。千百年来,浦北傩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浦北特色的傩舞文化。目前,全县共有20多个傩戏班子。2007年11月,在全国第14届群星奖中,浦北选送的以傩舞为原型的民间舞蹈《纵情岭头》在决赛中荣获表演奖。现在,浦北傩舞已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州文化绚丽多姿,不仅傩舞一枝独秀。在这里多元文化交融生息,“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一同踏歌起舞。歌悠扬、舞翩然,传递着浦北人对传统的继承和对生活的热爱。

能歌善舞的浦北人并不只在节日跳舞,也不止在舞台上跳舞。通过上级拨款和自筹基金,他们建设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开展了文艺排练、歌咏比赛、联谊会等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如今,全县共建设了1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2个乡村、社区成立了文艺队。婆媳同台演出、村民作词演唱……这样的场景,在浦北乡村屡见不鲜。

在县城,每当夜幕降临,爱好文艺的群众自发云集在一江两岸边上翩翩起舞,歌声缭绕马江两岸,已成为浦北县城一道美丽的风景。“富了口袋”的浦北人没有“空脑袋”,他们用实践把越州文化的多元性、创新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文化昌盛  文化兴邦

文化是浦北前进的核心竞争力。

“历史造就浦北人敢闯敢干的个性特征,也为浦北培养了浓厚的向学之风,据《浦北志》记载,在晚清末年,浦北一个县就已经拥有16家比较正规的书院,这在许多地方都是罕见的。”指着如繁星般密集的浦北书院分布示意图,浦北县博物馆馆长黄光清有些感慨。在她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古色古香的大朗书院。门一重重次第打开,仿佛穿过时空阻隔,向我们展开书香萦绕的越州书院文化。在书院深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原来大朗书院的后面就是平马小学,书院与小学浑然一体。据介绍,不少书院如今转为小学、中学等教育单位,将办学育才延续到今天,并且成绩斐然,如前身为进诚书院的浦北中学,就出了三位广西“高考状元”。千年文脉、百年书院、贯穿古今,生命力如此顽强,与浦北人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密不可分。

“学”,被写进了浦北的“十二五”规划里,浦北人把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学生态文明”县城作为“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不仅应和时代的发展更有着超前的规划。“浦北是全民向学、全民爱学、全民乐学,除了书院和基础教育,浦北同时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将为浦北乃至北部湾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浦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府党组成员宋雁表示。

哲人说,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美和光明的激情。映照着越州的厚重文化、浦北的迅猛发展,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时下,泉水、张黄、县城、寨圩四大工业园区迅速崛起于越州大地,商贸、物流随着地方发展蓬勃兴起,职教中心等教育机构瞄准企业需求、培养对口人才,学子们满怀激情、学以致用。在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雄厚的人才资源的承托下,古老的越州张弓满弦,蓄势待发。

本文来源于:广西·钦州,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小黄1610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