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京族习俗:竹杠舞
- ·京族,澫尾、巫头、山心,京族聚居地
- ·东兴传统风俗习惯
- ·京族与越南的关系?
- ·京族少女,京族美少女,京族漂亮美女
- ·客家风情
- ·风格独特的京族独弦琴
- ·京族哈妹组合——亮相青歌赛团体决赛
- ·京族哈妹组合青歌赛第二轮比赛表现出色
- ·京族哈节活动时间
- ·京族哈节将于7月9日至15日举办
- ·京族中元节
- ·赋予幸福的京族“花棍舞”
- ·东兴京族哈节
- ·传统风俗习惯
- ·京族历史 京族的发展
- ·东兴市侨乡风采
- ·京族民族服饰
- ·东兴京族高跷捕鱼
- ·2011年京族哈节活动安排
- ·踢沙是京族青年男女表达情感的方式
- ·东兴侨情
- ·邓立强
- ·禤东
- ·京族跳天灯
- ·京族——居住在我国沿海边疆的一个民族
- ·传统风俗习惯
- ·京族民族概况 京族人口分布 京族语言文字 京族风俗习惯
- ·京族哈节 京族又称“唱哈节”“唱哈”即唱歌
- ·京族到底是不是华夏族的一部分呀?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京族文化——访哈节传承人罗周文
一年一度的氵万尾京族哈节已过去半月有余,说起隆重的祭海仪式、热闹的文艺演出仍让人乐道而不疲。
“之前只是我们京族人自己的祭拜活动,现在明显不一样了,一年比一年人多,一年比一年热闹,很多外地人都过来参加祈福。”近日,在东兴市江平镇氵万尾村哈节传承人罗周文的家中,聊起哈节的变化,他开心地对记者说。
最熟悉哈节的元老顾问
1934年出生的罗周文,自幼便参加哈节活动,熟悉各个环节流程,一直是氵万尾村哈节活动的负责人之一。1995年在族人的推举下,他开始担任氵万尾村哈亭亭长,直至2008年,罗周文自己觉得年龄大了,便推荐本村的苏春发担任,自己退居副亭长,致力于哈节文化的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而在让贤亭长的同年,罗周文被自治区评定为哈节传承人。
罗周文介绍,自己传承的哈节各环节礼仪大都是从上一辈杜福绍、苏维绍、苏权明(新中国成立前的哈亭亭长)及上一任亭长黄如发那里学习来的。
“我们京族每年都有10个节日,每个节日活动的内容都不一样,有的活动需要猪头进行祭拜,有的则需要鸡。甚至祭拜的庙宇不同,用的祭品数量也不一样,有的要用4只鸡,有的用1只鸡就可以了。”罗周文说,“好多细节都要严格要求,所以经常参与、用心去学的人才能熟悉掌握各环节的礼仪。”
为了更好地开展哈节活动,氵万尾村成立了哈亭委员会,1个亭长,3个副亭长,6个委员(氵万尾村第12—17生产队的负责人)。罗周文是10名亭委中年龄最大的,也是最熟悉哈节礼仪的人,每次遇到细节问题,亭长苏春发都会向他请教。
京族哈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京族哈节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周文代表京族人民赴南宁领取了牌匾。
“当时上台领取牌匾的时候,身上挂着绶带,真的很高兴。更开心的是,这些年来那么多人的付出终于得到国家的肯定。”罗周文说。
而他说的“付出”是包括他自己、熟悉京族历史的人及相关政府部门为京族哈节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付出的辛勤工作。东兴京族的历史一直是口传下来的,没有文字记载,要想申请成功,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字、影像资料。罗周文便和苏春发等人带头着手相关工作,根据老一辈人口传下来的京族历史故事,形成《京族史歌》等文字材料。“申报过程中包含了很多人的辛苦劳动,感谢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罗周文说。
2009年的哈节也是罗周文老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他告诉记者:“在揭牌仪式上,自治区的领导、各地的游客、越南的友人都来了,人很多,很热闹,印象最深。”
京族文化的传承
“现在年龄也大了,肯定希望有人能传承哈节礼仪、京族文化。”罗周文说。据其介绍,在他做亭长的时候就物色了人选,有意培养本村的苏权新、裴远胜为新的传承人。
每年的哈节,罗周文都安排两人全程参与哈节的各个环节,让他们逐步熟悉祭神、送神等每一个细节。“现在他们两个基本可以胜任。但是,我们哈节有个传统,就是如果家中有人去世或者家中有孩子出生未满一个月,这个人是不能参加哈节的。”罗周文说:“培养两个人,目的也就是防发生意外的事情。”
对于哈节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罗周文表示,现在在哈节期间增添了一些文艺表演项目,哈节变得越来越热闹,参加的人是越来越多,但是对于迎神、祭神、送神等传统程序和仪式细节是不能变的,不能增也不能减。
近年来,随着京族文化的逐步传播,不少文化学者、媒体人及国外人士来到京族三岛,了解、研究、传播京族文化。“他们对京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感谢他们。”罗周文说,“借助京岛旅游,我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京族,了解我们京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