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一号界碑

www.bianguan.net 2014-5-4 10:41:49 景区专栏客服:黄民良16108382

大清国一号界碑,碑高1.7米,宽0.7米,厚0.4米,用沿海所产的海蚀岩凿成。清光绪十六年四月即1890年4月立,碑文为当时的清政府界务总办、四品顶戴钦州直隶州知州李受彤所书。为什么叫大清国钦州界?界碑又是如何立起来的?这里面有怎样的曲折过程?现在,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追溯当年勘界立碑的历史背景及经过。

九世纪中叶,法国用武力占领越南南部后,仍不断向北进犯,觊觎中国。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扎在越北地区的清军和黑旗军,中法战争爆发。翌年8月,法国海军舰队在福建马尾港突然袭击清朝福建水师兵船,击沉兵船11艘。同年10月,法军攻占台湾基隆,进犯台北。清军广大爱国官兵在人民的支持下,誓死抗击法军的侵略。

1855年3月,清朝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一举收复了重镇谅山。此前后,刘永福率领黑旗军也在临洮击溃法军,收复了十多个州县。在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清政府仍采取屈辱退让的政策,于1885年6月与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越南条约》。条约中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占领,结束了自宋朝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与越南的“藩属关系”。条约还规定六个月内中法双方必须派员勘界。

几经唇枪舌战,几经据理力争,1887年3月,清政府钦差勘界大臣、鸿胪寺卿邓承修与法国勘界使臣狄隆在越南芒街签署了粤(钦)越、桂越两段的勘界文约。清政府派出广东省钦州知州李受彤与法国四划官拉巴第会办粤(钦)段的立界事宜。

1890年4月,大清国钦州界第一段1号至10号界碑,亦即东兴竹山村至防城那垌嘉隆村的界碑立完。三年后,第二段11号至33号界碑也全部立完。因当时竹山至垌中一带属广东钦州管辖,竹山又是中国西南端陆地边境线的起点,故粤(钦)越段第1号界碑立于竹山。

当时史料曾这样记载:“广东全界四百华里(一说四百五十华里),陆界仅50华里,其余均以河为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1号界碑,是以河为界的界碑,是双方互立界碑,碑正面书“大清国钦州界”。以山岭为界的界碑则为双方共立界碑,一面书“大清国钦州界”。

一面书“大越”(即越南)。根据当时两国立界的有关协定,两国以河流为界时是以河道的主航道为界线,因界碑不能立在河里,只能立在双方靠近航道的陆地上。立在岸上的界碑,单面刻字,预示着外面的水城还有一部分是我们的国土。这就是以河道为界和以陆地为界立碑的区别所在。

听了这段历史的诉说,你是否听到,一百多年前,勘界大臣邓承修,还我河山的慷慨陈词?钦州知州李受彤,与法国人据理力争的回肠荡气?三十三块界碑,三十三面旗帜,三十三把利剑,三十三把火炬。我们在这里眺望,更多了一分凝思:世界上排第一的东西无数,唯有一号界碑在我们的心中永立。

本文来源于:东兴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黄民良1610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