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族民族概况 京族人口分布 京族语言文字 京族风俗习惯
- ·“鱼梆一敲,网带上腰”看京族拉大网
- ·东兴的传统风俗习惯
- ·京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
- ·三月三
- ·京族舞蹈—对唱情歌对花屐
- ·东兴京族高跷捕鱼
- ·罗湘洲
- ·东兴京族人的习俗:斗笠
- ·京族民间乐器独弦琴
- ·广西人自己的节日:三月三
- ·京族的宗教集神谱
- ·京族位于什么省份,什么城市?
- ·东兴京族服饰
- ·独弦琴成京族文化符号
- ·陈仁信
- ·京族历史沿革
- ·京族渔业文化 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
- ·虾灯
- ·京族喃字
- ·京族哈节 京族又称“唱哈节”“唱哈”即唱歌
- ·高跷捕鱼
- ·独弦琴又称独弦匏琴 京语称“睹演旦匏”(Du yan Dan bou)
- ·京族哈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京族少女,京族姑娘,京族美女
- ·京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
- ·京族哈节简介
- ·京族 赏月歌(唱哈调)
- ·东兴京族
- ·京族竹杠舞
京族渔具分类:拉网、塞网、渔箔、鲨渔网
拉网
拉网有大小之分。大的拉网高3米,长400米,整幅网身由6张缯网缀连而成,网眼小而密。小拉网由4张缯网组成,网眼大而疏,网长330多米,两头高2.3米,中间高3.3米,略成桃叶状。
操作时,前者需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操作程序为:先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
其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划小艇或竹筏将渔网慢慢放开,由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
其三,操网者分为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滩岸拉收;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人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这样,一次拉网操作即告结束。这种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
塞网
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分疏、密两种。网的长度和高度与拉网相当。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操作时把人分为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桩”、“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退潮时,鱼虾便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所困,“束手就擒”。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就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各具特色。
渔箔
渔箔,是一种漏斗形的捕鱼工具,一般选择在潮水升降、水势较急的汇合处设立。每个箔位有规定的大小距离。先用高约2米,直径10多厘米的木桩围成两排,一头汇合处用木桩固定,再用小竹片编排,结成“篱笆”栅栏,围成高约3.5米呈圆形的渔港(鱼室)。退潮时,随流鱼虾蟹顺两排木桩游动进入渔港,即可网住。
鲨渔网
鲨渔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网身长400米,高1.3米,网眼粗大,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下网时由4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区,将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每次下网可持续三四天,连续捕猎,是一种既惊险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