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旅游合作研究——兼论北部湾经济区与越南北部民族旅游合作

www.bianguan.net 2014-11-6 18:17:30 新闻专栏客服:黄民良16108382

民族旅游是指通过多民族国家对于某个或若干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或生活方式或自然地理的参与、观察、体验来实现审美需求的过程。它是旅游目的地文化与游客所属文化互异的特种旅游活动,是一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服务与接受服务的过程。中越边境地区是亚洲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山川风貌都比较独特,开发民族旅游具有良好的条件。加强中越两国边境地区的民族旅游开发合作,对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实现兴边富民、睦边富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以北部湾经济区与越南北部民族旅游为例,对两国边境地区民族旅游合作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越边境跨国民族人口与分布

本文所述的中越边境地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边境,而是指离边境线300公里左右的区域,包括中国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崇左以及沿边的百色市6市及辖区,越南首都河内以北至中国边界的各省市地区。对这个特定的边境地区,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沿边县(市)和乡镇,第二层次为离边境有一定距离的中心城市(一般为地级市),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百色等。

中越边境跨国民族较多,这些民族跨国而居,同种同宗同源,体相同,语相似,习相近,有亲缘关系,是兄弟民族。

居住在中国边境县市的有壮族、汉族、瑶族、京族、彝族等,在中心城市除了上述民族外,还有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水族、仡佬族等。据初步统计,在广西沿边的8个县(市)现有总人口247.2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1.2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占78.87%、瑶族占1.32%、京族占0.80%、其他少数民族占0.25%。在沿边沿海中心城市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崇左、百色6市,现有总人口192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7.59%,其中壮族人口984万人,占总人口的51.19%,大部分布南宁、崇左、百色3市,少部分布在钦州和防城港市;汉族888万人,占总人口的46.20%,主要分布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及其他市;瑶族30万人,占1.56%,主要分布在百色市和南宁市辖县;苗族14万人,占0.72%,大部分分布在百色市,少量分布在南宁市;侗族0.83万人,占0.04%,主要分布在南宁市;仫佬族0.6万人,占0.03%,主要分布在南宁市;毛南族0.22万人,占0.01%,主要分布在南宁市;回族0.48%万人,占0.02%,主要分布南宁和百色市;京族2.3万人,占0.12%,主要分布在防城港市;彝族0.8万人,占0.04%,大部分分布在百色市,少量分布在南宁市。

居住在越南边境县乡主要有岱族、侬族、傣族、瑶族、苗族等,在河内及其他中心城市,以京族为主体。据广西民族大学教授范宏贵先生根据越南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认为,到198 9年,越南总人口为644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845.7万人,占总人口的13.13%。而从中国迁入越南的少数民族共9个,计4262,333人(1989年越南普查人口数),占越南全国6.61%;其中,属于壮岱侬族群5个少数民族人口有2018,308人,占越南总人口的3.13%。⑧到2007年,越南总人口已达8700万人,如按原来的人口比例计算,则越南的少数民族人口约为530万人,其中壮岱族群总人口约为272万人,主要分布在靠近广西和云南省的越北边境地区。

二、中越边境民族旅游资源种类及文化特征

中越边境地区乡村和中心城市众多的族群,构成多姿多彩的民族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古人类文化遗址。广西边境主要有:河旁台地遗址有扶绥江西岸遗址、邕宁顶狮山遗址、南宁豹子头遗址、横县西津遗址、马山尚来岭遗址等;山坡遗址有隆安大龙潭遗址;古墓有武鸣元龙坡战国墓葬、合浦汉墓群(广西最大);百色西林铜棺汉墓等。越南北方较著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有和平文化遗址、北山文化遗址以及河内七世纪人类生活遗址等。

2.历史文化遗址。古城池遗址有合浦白龙珍珠城遗址等;古战场遗址有防城白龙古炮台、凭祥抗法古战场遗址(中国近代抗法战争中唯一打胜仗的遗址)、万人坟、昆仑关旧址等;关隘有中越边境友谊关、水口关、龙邦关等;古交通遗址有合浦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白龙珍珠港等;古水利遗址有中国唯一的海上运河防城港潭篷古运河等。

3.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宋代壮岱族群首领侬智高及活动遗址南天国、昆仑关等,广西旧桂系军政主官陆荣廷故居及其近代公路、苏元春及边关军事遗址(大小连城、金鸡山炮台等)、西林岺氏家族、抗法英雄刘永福、冯子材及其故居,左右江红七、红八军纪念馆及活动遗址等。越南河内市的胡志明陵寝及其在中越广西边境革命活动遗址等。

4.历史文物。古壁画有宁明花山崖壁画,石刻有上林唐代智城垌碑、武鸣起凤山崖石刻等等,工艺美术品如铜鼓、南珠、壮锦、绣球等。

5.古建筑。壮区各地的土司衙门,合浦的文昌塔、大士阁、海角亭、东坡亭、惠爱桥、廉州魁星楼,左江的古老斜塔等;会馆有南宁的粤东会馆、安徽会馆等;使领馆有北海的英、法、德领事馆、英国海关大楼、德国森宝洋旧址、龙州法国领事馆等;遍布各地的庙堂。越南河内的文庙、独柱寺、玉山祠、龟塔和高平省、谅山省等地法式建筑群等。

6.节会庆典。广西各地壮族歌圩、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崇左花山艺术节、凭祥国际旅游节、宾阳汉族炮龙节、宁明壮族花炮节、南宁亭子庙会、北海珍珠节、跳岭头、京族哈节、瑶族达努节等。越南河北省先山县灵山赛歌庙会、越南北部海滨的涂山斗牛庙会、越南河西省美德县境内的香积山庙会、同登庙会等。

7.民居文化。居住风俗有中越壮瑶、岱傣侬民族传统的干拦建筑,这种建筑折射出中越边境地区兄弟民族的干栏建筑文化。

8.服饰文化。民族服饰是每个族群的文化符号。广西龙州金龙壮岱支系“长衣壮”、大新上甲“短衣壮”、那坡县、大新县“黑衣壮”、邕宁、扶绥一带的“兰衣壮”;防城、宁明、那坡瑶族各支系的服饰等;越南边境的岱族“长衣岱服”、侬族服饰和京族的连衣裙或旗袍加斗笠等。

9.婚嫁习俗。广西壮族“欧贵”(入赘)、不落夫家等;丧葬习俗有壮族二次葬、左江流域的岩葬、武鸣马头的窑葬等。在越南北部蛮族的一些部落有“谢恩”婚俗、娄娄族的“抢亲”婚俗、贡族的“先入赘妻家、后落户夫家”婚俗等。

10.体育习俗。中越边境体育游艺竞技活动较多,广西有壮族传统民间舞龙舞狮、“狮跟尚”(狮子登山)、“扣豆”(打棍)、跳桌、抛绣球、抢花炮、打陀螺、跳竹。越北也有抛绣球、“狮跟尚”等之俗。

11.饮食习俗。主要有广西壮族五色糯米饭、粽粑、艾叶糍粑、土榨圆粉、白斩鸡(鸭)、牛腩米粉、甲蒌田螺等等,特色饮食街区有南宁中山路风味美食街、北海外沙饮食街等。越南北部有河粉、蟹汤粉、螺汤粉、烤肉粉、冻肉、烤鱼肉、螺蒸姜汁、豆面糯米饭、木鳌糯米饭、瘦肉团子、猪腿等。

12.城乡风貌。主要是名城古镇村落。历史文化名城有南宁、北海、钦州、合浦、龙州等;现代边关特色城市有东兴、凭祥等;古镇(街)有北海老街、大新养利古城、浦北越州古城、南宁杨美古镇等;民族村落有南宁河洲村、留肖村、宁明、龙州、大新边境壮族村落、靖西旧州绣球村等。越南河内有巴亭广场、还剑湖、西湖、竹帛湖、百草公园、列宁公园等,其他边境城镇也有不少特色古镇和民族村落。

13.宗教文化。包括宗教建筑和宗教活动。寺庙主要有南宁青秀山、大明山龙母庙、邕江、郁江沿岸的龙母庙、大皇庙、龙州紫霞洞、田阳敢壮山布洛陀广场和庙等等;宗教活动最有特点是布洛陀祭祀、壮族三月三祭扫节、丧葬法术、超度等。越南北方边境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宗教文化。南方以佛教为主。

14.民间歌舞。广西边境地区壮族民间还保留着传统的山歌和数万名民间歌手、近千名山歌传承人。歌舞主要有壮族板鞋舞、扁担舞、师公戏、龙州天琴等。越南北方边境地区各少数民族也有与壮族相似的山歌,广泛在民间传承。

15.休闲娱乐保健。大明山自然药物养生保健园、南宁九曲湾温泉、南宁地方特产购物街、南湖主题公园、南宁野生动物园、崇左白头叶猴公园、北海海洋馆;广西药物植物园、广西民族民间医药保健文化等等。

16.文化设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科技馆、广西民族文物苑、中国-东盟博览会展馆、南宁民族广场、五象广场、八桂田园(观光农业)等。越南河内也有众多的社会文化设施。

除了民族旅游资源外,中越边境地区还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广西有北海、钦州、防城港的滨海风光,如银滩、金滩、七十二径;水色风光有中越跨国大瀑布德天瀑布(越南称板约瀑布)、明仕田园风光、恩城山水风光、靖西古龙山漂流、通灵峡谷、峨泉;名山有南宁大明山、青秀山、上思十万大山等;森林风光有龙州弄瑞自然保护区风光、沿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越南北方有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下龙湾风光等,其他自然风光在边境地区有不少。

综上,具有独特区位的广西北部湾地区,既沿边,又沿海,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汇中心之一。这里是壮族先民骆越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珠江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处。在历史的长河中,世居民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精华,创造了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稻作文化、“海丝文化”、铜鼓文化、歌圩文化、花山文化、麽教文化、民族医药保健文化等等,这些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民族特色突出,是今后中越边境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资源和基础。

三、中越边境民族旅游合作构想

(一)中越边境民族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

前面列举的16个种中越民族旅游资源,目前有的已经初步开发,但大部分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初步开发主要有:

1.一些文物古迹初步得到保护和开发利用。如南宁的昆仑关旧址、中越边境友谊关、水口关、龙邦关、凭祥、龙州大小连城等;红七军、红八军纪念馆、冯子材、刘永福故居、陆荣廷故居,越南胡志明陵寝、革命活动纪念馆和其他遗址等;宁明花山崖壁画、武鸣起凤山崖石刻等等。合浦的文昌塔、大士阁、海角亭、东坡亭、惠爱桥、廉州魁星楼,左江的古老斜塔、北海的英、法、德领事馆、英国海关大楼、德国森宝洋旧址、龙州法国领事馆等初步得到保护和利用。越南河内的文庙、独柱寺、玉山祠、龟塔和高平省、谅山省等地法式建筑群等也初步得到开发利用。

2.民族节庆活动日益趋旺。近年来,广西各地壮族歌圩节庆活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崇左花山艺术节、凭祥国际旅游节、宾阳汉族炮龙节、宁明壮族花炮节、南宁亭子庙会、北海珍珠节、跳岭头、京族哈节、瑶族达努节等如火如荼,成为广西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热点。越南北部的各种庙会、歌节也纷纷开台登场,如灵山赛歌庙会、涂山斗牛庙会、香积山庙会、同登庙会等吸收着成千上万的广西边境地区的游客。

3.少数的民族工艺品得到开发。如广西的铜鼓、南珠、壮锦、绣球、民族服饰已作为旅游商品加以开发。特别是靖西旧州绣球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化,成为当地民族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商品。

4.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受到重视和保护。截止2008年,广西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有58个。其中,入选国家级第一、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个项目中的壮族歌圩、壮族嘹歌、布洛陀、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那坡黑衣壮民歌、桂剧、京族哈节、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宾阳炮龙节等多在边境地区6市。

(二)中越边境民族旅游合作构想

1.加强调研,摸清家底。

民族文化产业的合作,首先要摸清中越两国边境地区民族旅游资源的存量,为今后开发利用打下基础。近年来,中国南宁、北海、防城港、崇左等市先后开展了一些民族文化资源调查,获得了一些丰富的资料,并完成了《南宁市旅游文化研究报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合浦与海上丝绸之路》《当代中国的京族》《左江流域壮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等一批成果,为今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打下了一些理论基础。在这方面,越南方面也做了一些调研工作。然而,从目前看,两国边境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对区域内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掌握不全不多,对一些重大的民族特色文化发现、分析、挖掘和归纳较少,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好建议也不多。因此,中越边境地区应对区域内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并按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素进行分类评价,建立资料库,为保护开发利用作前期准备。

2.文化合作,规划先行。

笔者认为,规划决定合作方向、合作发展、合作效益。规划搞好了,可以使民族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反之,则容易造成文化资源和资金浪费,甚至破坏文化资源。要使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使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中越两国政府必须制定一个好的发展规划。为此,要加强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旅游规划规程要求编制规划,特别是加强对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品等调查研究,采用多层次问卷调查,并在一定范围内邀请国内外文化界、旅游界、企业界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进行广泛参与、讨论、征询,集思广义,以编制高质量的操作性强的民族文化产业规划。制定规划要充分考虑双边合作的文化差异性和经济不平衡性。既深入挖掘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继承边境地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又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中外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多”,切忌盲目跟风。

3.注重传统,发展创新。

中越边境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但这些文化资源有很多还没有形成“产业”,还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而它只能是培育和发展民族旅游产业的基础和条件。而要把这些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创新是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源泉。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古为今用、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边境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骆越文化、花山文化、边关历史文化、壮族歌圩文化等文化资源,品位较高,但可视性、观赏性、娱乐性不强,开发为旅游文化产品往往没“看头”。因此,应吸收国内外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观念、内容、形式、手法、技艺、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以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当务之急,可以在民族节庆文化方面先试先行,将传统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如壮族歌圩、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花炮节等节庆活动进行挖掘、包装,并注入国际的现代的文化元素,使其逐步提升为民族文化品牌。

4.精品战略,重点推出。

立足区域,突出特色,重点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艺术等方面来推出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将是中越边境地区今后合作开发民族旅游资源重要举措。为此,建议近期在广西重点开发建设以下项目:(1)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官办主要重点推出一台具有国际品牌的实景剧,集广西12个世居民族和东盟十国主要民族的歌舞精华,一年一台,年年更新,周周演出;民办重点举行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原生态壮族歌圩节庆活动。(2)建设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览园。内容包括合浦海丝文化博物馆、海丝始发港遗址、白龙城遗址、南珠园、北海近代建筑群及文物等;重点开辟北海-广州-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东线之旅”、北海-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西线之旅”,让游客重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3)兴建“中国-东盟民族文化园”。内容包括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民俗文化、骆越文化、花山文化、铜鼓文化、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顶狮山文化、龙母文化等等;重点推出东盟十国民族文化亮点,将东盟十国主要民族文化浓缩于一园,一国一村一馆,一族一楼,融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一体,充分展示中国和东盟十国民族文化精粹。(4)开辟边关历史文化长廊。包括友谊关、中法战争遗址、沿边古炮台、大小连城等。(5)京族风情园。(6)民族村寨。

5.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

首先,积极探索中越边境民族旅游产业合作模式。民族旅游产业合作,其核心是通过挖掘整合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形成旅游文化产品,以达到消费者对民族文化需求的满足。笔者认为,当前可供中越边境民族旅游合作的模式选择主要有:(1)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可以在德天跨国瀑布合建中越亚洲跨国大瀑布景区,建设内容为共建一条座友谊桥,各方各建一个旅游购物商场、合作建设一个联欢广场,将两国跨国瀑布连成一体,实际关内互通。又如胡志明足迹游,可以由中越两国联合在中越边境地区共同开发,共建共享。(2)联办民族节庆活动。建议在传统民族节庆基础上,一年一度在中越各方联办重大的具有民族节庆特色活动,以吸收国内外游客。

其次,构建中越民族旅游产业合作机制。为了加大中越边境民族旅游合作力度,在现有合作机制基础上,科学构建民族旅游合作机制。建议搞好与越南民族旅游合作机制对接。(1)交通对接。重点是搞好铁路、水路、公路、航线的对接。铁路,开通南宁—河内—胡志明市—金边铁路,建议近期开通南宁-河内城际国际高速列车。水路,重点开通防城港—下龙湾—海防、北海—下龙湾—海防。公路,开辟南宁—凭祥—河内-胡志明市、南宁—东兴(芒街)—下龙湾—海防—河内2条旅游专线。航线,开通桂林-南宁—河内-胡志明-金边航线。(2)政府定期会晤对接。建议中越边境地区政府旅游、文化和民族工作部门定期举行会晤机制,共同商讨边境旅游合作事宜,协调解决合作中的存在问题。(3)旅行社对接。中越两国旅行社应该加强旅游接团合作机制,建立良好的合作制度,以实现平等互利。(4)论坛合作对接。在现有“中国-东盟投资与合作峰会”、“泛北区域经济合作论坛”等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旅游论坛,就两国边境民族旅游合作进行研讨,以为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6.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首先,加强法制建设,通过立法切实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借鉴国际社会成功经验和做法,当务之急是各市县要认真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开展普查,摸清家底,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使条例细化,更具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要加强对条例贯彻情况的督查,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将立法、执法与监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北部湾经济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其次,加大投入,建立保护资金的多元投入机制。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贷款,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减免税收、贷款、公用事业拨款、发行奖券等,扩大民族文化资源保护资金的渠道。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应分年度安排一定的专款,用于文物维修、民族文物的征集和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

7.培养人才,合理使用。

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旅游合作,需要一大批人才。这批人才,既包括文物保护、古籍整理、民族文化研究人才,也包括民族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演艺专业人才,还包括民族民间传承人、民间歌手、艺人等。因此,双方都应加强民族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与合理利用。首先,要加紧培养一大批高级复合型人才。整合现有的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文物学、文化学、历史学、文艺学、旅游学人才,通过进修、跟班、访问学者等途径,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民族文化、熟知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善经营、通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民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其次,加强民间文化人才培养。注重民间文化人才的传承和升华,抓紧对壮族、瑶族、京族等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开发,以老带新,定向培养,尽快成才。再次,引进名人才。根据民族文化合作需要,及时引进一批名导演、名作家、名演员、名艺术家、名歌手,以他们的策划、创作、演出及作品来展示北部湾经济区的文化魅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对高层次人才奇缺的广西和越北边境地区来说是一项见效快的措施。(赵明龙)

本文来源于:新浪博客,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黄民良16108382

>>东兴新闻专栏